山东琴书简介
山东琴书是 山东省的曲艺品种,也被称为“小曲子”、“山东洋琴”、“唱扬琴”和“改良琴书”等。它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以围坐表演、唱为主,间或说白对白的表演形式而存在。清末时期,山东琴书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的代表作品包括《断桥》和《赶船》。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电台播音,始定名“山东琴艺”。
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在清代中期由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2006年5月20日,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