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模型与胜任力模型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冰山模型与胜任力模型是两种常见的心理测评工具,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两种模型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定义、结构、应用领域、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冰山模型与胜任力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定义
-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又称能力冰山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Robert McClelland)提出。该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分为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两部分。冰山之上为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容易观察和测量;冰山之下为隐性能力,包括价值观、动机、社会角色等,不易观察和测量。
-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又称核心能力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该模型认为,胜任力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具备的内在特质。胜任力模型将胜任力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六大要素。
二、结构
-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将人的能力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其中显性能力较为容易观察和测量,隐性能力则相对较为隐蔽。冰山之上的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冰山之下的隐性能力包括价值观、动机、社会角色等。
-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将胜任力分为六大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六大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胜任力结构。
三、应用领域
-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人才选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冰山模型对求职者的显性和隐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选拔出更适合岗位的人才。
-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绩效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胜任力模型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四、评价方法
-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个体的显性和隐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工作样本测试、行为面试、心理测评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个体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
五、总结
冰山模型与胜任力模型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冰山模型侧重于个体的显性和隐性能力,而胜任力模型则侧重于个体的内在特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等领域的效率和效果。
猜你喜欢:绩效承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