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厨具名称

中华厨具名称包括以下几种:

灶:

最原始的厨房系统,用于在土地上挖成的土坑内进行烹饪,后来发展为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至今仍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

鼎:

古代的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也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

鬲:

古代烧煮的器具,比鼎要小巧玲珑得多,受热面积更大,加热时能够吸收更多热量,方便烹饪。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灶台的广泛应用,鬲的功能逐渐被釜取代。

甑:

古代的一种蒸煮器具,底部有孔,可以放在灶上蒸煮食物。

釜:

一种圆底而无足的器物,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甗:

古代的一种蒸煮器具,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鬲,上部是甑,可以同时进行蒸煮。

鬶:

古代的一种炊具,形状像鬲,但口部有盖,用于煮物。

斝:

古代的一种酒器,也用于盛放食物。

这些厨具在古代中国厨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仍有许多仍在使用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