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测绘怎么布置

地质测绘布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收集

查阅已有的资料,如区域地质图、地貌图、构造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及其文字说明,以及遥感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震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经验等。

现场踏勘

根据地形图,在工作区范围内按固定路线进行踏勘,一般采用“Z”字型路线,穿越地形地貌、地层、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等有代表性的地段。

选择露头良好、岩层完整有代表性的地段做出野外地质剖面,了解全区的岩层情况。

寻找地形控制点的位置,并抄录坐标、标高资料。

询问和搜集洪水及其淹没范围等情况。

了解工作区的供应、经济、气候、住宿及交通运输条件。

编制测绘纲要

测绘纲要一般包括在勘察纲要内,内容包括野外工作方法、观察路线、关键点的详细观察和描述、测量和取样、典型地段的测绘工程地质剖面等。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是地形勘探工程测量的基础,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边角测量、边角组合测量、三角测量以及导线测量等。

选择测量的方法时需要根据工程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平面测量方法。

地质测绘人员在布设控制网时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使控制网的布设不受通视条件的影响。

地质点布置

在勘察区域内合理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点,确保能够全面覆盖勘察区域。

编制合理的勘察大纲,明确勘探点布置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勘探点位置准确无误。

完成勘探点的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等工作。

观测点布置

对于投影宽度小于2mm但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单元(如软弱层、标志层、断层、泉等),应使用超比例符号进行表示,以确保其在图上的可见性和重要性。

在观测点的布置上,应与测绘比例尺相同的地形底图保持一致。具体而言,每1cm方格内平均应布置一个观测点。在复杂地段应适当增加观测点数量,而在简单地段则可适当减少。

应计算并统计每平方千米内的总观测点数,以确保观测的密集度和准确性。

测绘方法

相片成图法:利用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的图片,结合掌握的工程区地质资料,将判明的地质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环境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调绘在统一相片上,最终将调查结果转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工程地质图。

路线法:沿着一定的观察路线作沿途观察,在关键的点上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布点法:在地质图上合理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点,确保能够全面覆盖勘察区域。

追索法:根据已有资料或现场踏勘结果,追索和揭示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确保地质测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