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属性编码
测绘属性编码是指对地图要素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的过程,使其能够以数字或字符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便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描述的是地理实体的质量和数量特征,如河流、道路等要素的名称、类型、长度、宽度等信息。
编码原则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系统性和科学性:
编码系统需要符合学科的科学分类方法,体现属性的自然系统性,并能反映不同类型中的级别特点。
一致性:
对象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定义必须严格一致,确保代码所定义的专业名词和术语是唯一的。
标准化和通用性:
编码系统应尽可能实现标准化,以便于未来的信息传输和交流。
简捷性:
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编码应尽可能简洁,以最小的数据量承载最大的信息量,便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同时保持可读性。
可扩展性:
编码系统应留有扩展余地,以适应新类型加入时的需求,避免因新对象的出现而导致原编码系统失效或编码错乱。
编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登记部分:
用于标识属性数据的序号,可以是简单的连续编号,也可以是按不同层次进行顺序编码。
分类部分:
用于标识属性的地理特征,可以采用多位代码反映多种特征。
控制部分:
通过查错算法检查编码、录入和传输中的错误,在属性数据量较大时尤为重要。
通过这样的编码,可以使属性数据在GIS系统中得到有效管理和应用,从而提高地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