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外国药品名称时如何避免歧义?

在翻译外国药品名称时,避免歧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药品名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对药物的了解和使用,错误的翻译可能导致误解、用药不当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一些避免翻译歧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了解药品名称的构成

  1. 原文药品名称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通用名、商品名和规格。通用名是全球通用的药品名称,由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系统统一管理;商品名是制药公司为推广药品而注册的名称;规格则表示药品的剂量和剂型。

  2. 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这三个部分,避免因翻译错误导致歧义。

二、遵循药品翻译规范

  1. 使用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系统:INN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全球通用药品名称,具有唯一性。在翻译过程中,应优先使用INN,避免使用商品名。

  2. 遵循药品名称的命名规则:各国对药品名称的命名规则有所不同,翻译时应参照目标国家的规范,确保名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注意专业术语的翻译

  1. 专业术语是药品名称的核心,翻译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准确翻译专业术语:避免使用模糊、易误解的词汇,确保患者对药物成分、作用机理等有清晰的认识。

(2)统一术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术语的统一性,避免因翻译不一致导致歧义。

四、考虑文化差异

  1.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药物的命名可能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家的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歧义。

  2. 举例说明:如“阿莫西林”在英语国家称为“Amoxicillin”,而在日本称为“アモキシシリン”。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这两个名称的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五、注重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1. 音译:将原文药品名称的发音进行音译,适用于药品名称具有独特发音且易于记忆的情况。

  2. 意译:将原文药品名称的意义进行翻译,适用于药品名称不具有独特发音或音译不易记忆的情况。

  3.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音译与意译的结合方式,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六、参考权威资料

  1. 在翻译过程中,可参考权威的药品翻译资料,如《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名称目录》、《中国国家药品标准》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同时,可借鉴其他翻译领域的经验,如医学翻译、法律翻译等,提高翻译质量。

总之,在翻译外国药品名称时,要充分了解药品名称的构成、遵循翻译规范、注意专业术语的翻译、考虑文化差异、注重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并参考权威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歧义,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用药保障。

猜你喜欢:电子专利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