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博士就业市场就业歧视现象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博士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在博士就业市场上,就业歧视现象却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也阻碍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旨在对2019年博士就业市场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成因、表现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2019年博士就业市场就业歧视现象的成因

  1. 社会观念的偏见

在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学历至上”的社会观念,一些企业认为博士学历代表着高能力、高素质,而忽视了博士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观念导致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博士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产生就业歧视现象。


  1. 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近年来,我国博士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优质就业岗位却相对较少,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衡。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往往将博士学历作为招聘门槛,导致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1. 企业招聘机制的缺陷

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学历、论文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察。这种招聘机制导致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容易陷入“学历崇拜”的误区,进而产生就业歧视现象。


  1. 政策法规的不足

我国在保障博士毕业生就业权益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导致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可乘之机。此外,对于就业歧视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使得部分企业敢于铤而走险。

二、2019年博士就业市场就业歧视现象的表现

  1. 学历歧视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博士学历,对其他学历的应聘者产生偏见,导致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1. 专业歧视

部分企业认为某些专业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歧视。


  1. 性别歧视

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女性博士毕业生存在性别歧视,导致她们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1. 地域歧视

部分企业认为某些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较低,对来自这些地区的博士毕业生产生歧视。

三、2019年博士就业市场就业歧视现象的影响

  1. 影响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就业歧视现象使得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权益。


  1. 阻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业歧视现象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能,阻碍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1. 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就业歧视现象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对策建议

  1. 转变社会观念,消除学历偏见

加强对社会观念的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到学历并非衡量人才能力的唯一标准,消除学历偏见。


  1. 优化人才市场供需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调整,促进博士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提高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完善企业招聘机制

企业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注重考察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避免陷入“学历崇拜”的误区。


  1. 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1. 加强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培训

博士毕业生应主动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应对就业市场上的挑战。

总之,2019年博士就业市场就业歧视现象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消除就业歧视,为博士毕业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猜你喜欢:在职博士招生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