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的文献综述

抗真菌药物的文献综述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多个阶段,其发展历程、主要类型、作用机制以及发展趋势如下: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现:灰黄霉素于1930年代末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956年用于临床。

唑类药物:1944年报道了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1958年上市了第一个唑类抗真菌药物。

多烯类药物:1960年两性霉素B用于临床,1962年报道了氟胞嘧啶的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的主要类型

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通过抑制14α-固醇去甲基酶影响真菌细胞膜合成。

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

棘白菌素类:新型抗真菌药物,对多种真菌有效,且产生耐药性较少。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CYP450依赖酶,影响麦角固醇的合成,损伤细胞膜。

多烯类药物:与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