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结构对医学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医学翻译在促进国际医学交流、传播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后置结构的存在往往会对医学翻译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从后置结构的概念、类型及其对医学翻译准确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后置结构的概念及类型

  1. 概念

后置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位于谓语之后的结构,主要包括定语、状语、补语等。在医学翻译中,后置结构主要指定语和状语。


  1. 类型

(1)定语后置:在英语中,定语通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而在汉语中,定语后置现象较为普遍。例如,"a patient with diabetes"(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2)状语后置:英语中状语通常位于句子末尾,而在汉语中,状语后置现象也较为常见。例如,"The patient died of heart failure on March 5th"(患者于3月5日因心力衰竭去世)。

二、后置结构对医学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 语义理解困难

后置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使得翻译者在理解原文时容易产生歧义,从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例如,"The patient with fever was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发热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若将"with fever"理解为定语,则翻译为“发热的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若将"with fever"理解为状语,则翻译为“发热的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两种翻译在语义上存在较大差异。


  1. 逻辑关系混乱

后置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可能导致逻辑关系混乱,使得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以把握原文的逻辑关系。例如,"The patient, who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heart disease for many years, finally died of a stroke"(该患者多年来一直患有心脏病,最终因中风去世),若将"who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heart disease for many years"理解为定语,则翻译为“多年来一直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最终因中风去世”,若将"who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heart disease for many years"理解为状语,则翻译为“患者因中风去世,他多年来一直患有心脏病”,两种翻译在逻辑关系上存在较大差异。


  1. 语法结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后置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例如,"The patient, who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a heart attack, was treated immediately"(该患者因心脏病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若将"who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a heart attack"理解为定语,则翻译为“因心脏病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的病人立即接受了治疗”,语法上存在错误。


  1. 文化差异

后置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还可能涉及文化差异。例如,"The patient, who was born in 1980, is now 40 years old"(该患者1980年出生,现在40岁),若将"who was born in 1980"理解为定语,则翻译为“1980年出生的病人现在40岁”,在汉语中,这种表达方式较为生硬,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提高医学翻译准确性的策略

  1. 提高翻译者的语言素养

翻译者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和汉语功底,熟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后置结构。


  1. 重视语境分析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关注语境,分析后置结构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


  1. 借鉴翻译技巧

翻译者可以借鉴一些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调序等,以适应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1. 注重文化差异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文化差异,尽量采用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

总之,后置结构对医学翻译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后置结构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翻译质量,为国际医学交流、传播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医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