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的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这些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是古代施行人殉的替代品,用来代表秦始皇的军队,并作为他陵墓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兵马俑坑共有三个,分别是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一号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坑内整齐有序地埋藏着由数千件武士俑和多辆驷马战车组成的军阵。这些武士及战车一律面朝东方,形成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阵。一号坑的前三列是先锋部队,军队的排头兵,身着布衫,与后面的武士俑身着铠甲不同。二号坑和三号坑也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部队和装备。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这些陶俑身高1.75米至1.95米,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伟,体态匀称。兵马俑不仅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更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截至2024年,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发掘出土兵马俑2000多件。兵马俑坑的发掘和研究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也展示了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