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与天然砂,质量控制标准如何?
机制砂与天然砂,质量控制标准如何?
在建筑行业中,砂石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砂石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天然砂资源的逐渐枯竭,机制砂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那么,机制砂与天然砂在质量控制标准上有哪些差异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机制砂与天然砂的定义
机制砂:机制砂是通过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将石料加工成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状材料。它具有粒度均匀、级配良好、无泥块等特点。
天然砂:天然砂是指自然界中由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状材料。它具有质地纯净、色泽自然、含泥量低等特点。
二、机制砂与天然砂的质量控制标准
- 粒度及级配
(1)机制砂:机制砂的粒度及级配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0.15mm以下细度模数应小于2.3,0.15mm以上细度模数应大于2.3。
(2)天然砂:天然砂的粒度及级配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0.15mm以下细度模数应小于2.8,0.15mm以上细度模数应大于2.8。
- 含泥量
(1)机制砂:机制砂的含泥量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细度模数小于2.3的机制砂,含泥量应小于3%;细度模数大于2.3的机制砂,含泥量应小于5%。
(2)天然砂:天然砂的含泥量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细度模数小于2.8的天然砂,含泥量应小于3%;细度模数大于2.8的天然砂,含泥量应小于5%。
- 针片状颗粒含量
(1)机制砂:机制砂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细度模数小于2.3的机制砂,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15%;细度模数大于2.3的机制砂,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10%。
(2)天然砂:天然砂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细度模数小于2.8的天然砂,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15%;细度模数大于2.8的天然砂,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10%。
- 水泥混凝土适应性
(1)机制砂:机制砂的水泥混凝土适应性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7天抗压强度比应大于0.85,28天抗压强度比应大于1.10。
(2)天然砂:天然砂的水泥混凝土适应性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其中,7天抗压强度比应大于0.85,28天抗压强度比应大于1.10。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机制砂与天然砂在质量控制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工程需求、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合适的砂石材料。同时,加强砂石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猜你喜欢:搅拌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