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对构法
在景观设计中,构法是指设计师用来组织和安排景观元素以创造出和谐、美观和有吸引力的空间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构法:
主景布置:
将最主要的景物布置在视线或轴线的汇聚处,形成视觉焦点和空间的中心。
景物对构:
将有利的景物组织到构图的视线终结处或轴线的端点,以形成视线的高潮和归宿。例如,亭与南胡岛互为对景,假山作为对景,利用树干作景框等。
抑景: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讲究含蓄,通常最好的景色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或“欲扬先抑”。例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添景:
当风景点在远方,如果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或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通过添加乔木、花卉等过渡景,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美。
夹景:
当风景点在远方,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通过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可以使得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
对景:
在园林中,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或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构景方法,称为对景。例如,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观赏亭、台、楼、阁、榭。
框景:
利用园林中的建筑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例如,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利用框景手法,将远处的景色框起来,达到框景的效果。
层次:
通过障景和隔景的手法丰富景观的层次,增加曲折和层次感,使景观更加丰富和旅游者的想象空间。障景多在园林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等)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隔景则是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的景区。
这些构景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创造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景观设计。设计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景观特点和设计目标,灵活运用这些手法,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