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设计方式

滨水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

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

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

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

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滨水游憩绿地功能

供人们游览、休息,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滨水游憩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另一侧是水体,中间为绿带。

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采用自然式或规则式布置。

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

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

适当留出透视线,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

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

自然驳岸与生态

自然驳岸应成为滨水区域的主要空间类型,自然生态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征。

碎石护岸处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碎石间缝隙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路径设计

平行曲线路径:曲率平缓,与河岸线关系协调。

波动折线路径:具有强弱对比的力度感,注意节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波动曲线路径:力度感稍弱,但同样具有张力。

打断路径:可切割出一系列的次级空间,结合高出处理设计,效果更佳。

滨水空间设计要点

视线与滨水区域的关系:视线尽量设计的较为开敞,方便将外围水景借入园内。

道路与滨水区域的关系:道路走向与水域的关系要处理好,有近远暧昧相依的关系。

岸边亲水活动区域的设计:控制入水区域的面积,考虑安全性,加强生态性。

其他设计元素

单个水边构筑物:供人停留休息的水边庇护空间。

路径局部放大:作为较长滨水路径的打断,可以是路径的放大,也可以是独立空间。

重复路径:结合地形和生态功能设计更有意义。

路径分叉成广场:分叉的空间成为可参与的滨水广场。

低于水面的广场:出人意料、直面水体,慎用。

内凹空间:使水体主动与岸边对话的空间。

伸出水面的平台:使陆地主动与水体对话的空间。

贴近水面的出挑路径:可以是码头、垂钓空间或其他。

成组的临水构筑物:与平台相比,使人停留更久的空间。

完整图形叠加:强调节点空间的常用手法,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伸出的临水平台:除了基本景观,还可以注入更多的主题活动。

水边台阶广场:滨水高频空间,用了肯定不会错。

阶梯状绿化:软化的台阶广场,不错的折中手法。

凸出水边的绿地:常与滨水旧码头改造结合,慎用。

多层次立体平台:使滨水空间酷炫的必备把戏。

这些设计方式和元素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和条件进行灵活选择和组合,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滨水景观。